人性的幽微与光辉——重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10月16日晚,由文法学院现当代文学党支部主办的第六期“文学与人生”师生读书会在文法学院四楼茶艺室举行。教师张东旭、高芳艳、白明利、王松锋和中文、汉教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读书会,师生围绕作家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展开深入研讨。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师生们聚焦“女性与革命”“叙事视角”“人物选择”“女性主体性”“艺术形象与作家理想”“时代背景”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同学们发言踊跃,老师们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文本,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的成长经历给予了多样化的解惑思路。张东旭老师对小说中的叙述者“我”进行深入探析,认为这篇小说包含着作者丁玲对女性孤独困境的深度思考,丁玲使用了有判断有自我的叙述者“我”,正是在“我”的厌恶中,读者窥见了另一个大众,一个由几千年封建小农意识汇聚的无意识杀人团。高芳艳老师就同学们关注的主人公贞贞的选择与女性意识这个话题展开分析,认为贞贞是个非常有自尊心且具有自我主体性的一个女孩,她最后拒绝夏大宝是不想作为弱者或受害者被夏大宝同情,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白明利老师从创作意图的角度对贞贞这个艺术形象进行了阐释,认为此形象体现了丁玲守护女性主体性、对抗陈腐的女性节烈观的立场。王松锋老师也指出贞贞并非现实人物,而是丁玲思想的投射,其承载着丁玲对女性解放与民族革命之关系的思考。
本次读书会,师生讨论交流氛围浓厚,以丁玲笔下的女性与革命为锚点,让经典文本与当代思考深度交融。这场围绕贞贞命运、叙事艺术与时代反思的对话,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细腻解读,更是一次关于女性价值、人性觉醒的精神叩问。未来,文法学院将继续以读书会为桥梁,搭建师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引领学子在经典阅读中探寻生命力量,在人文对话中明晰时代责任,让文学的光始终照亮追寻自我与价值的人生之路。
(图片/彭宇航 撰稿/侯春丽 初审/马聪慧 复审/刘锋 终审/张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