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于2002年,2012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教师)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讲师14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2人,这是一支治学严谨,基础扎实,方向明确,研究成果丰富集中,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凝聚,现已形成特色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牧野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学科建设致力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突显新乡地域文化优势,学科研究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服务中原意识增强、研究方向集中明确”的总体态势。
牧野文化研究主要依托“牧野文化研究中心(所)”,凝聚了学科研究所有骨干力量,在新乡地域文化和牧野文化的背景下,从地域文化的价值、文化潜力的深入开掘、新乡作家作品纵向整理、近代东西文化的横向融合、新乡现代文化转型、新乡市及治县方言文字的演变等多个研究维度切入,力图全方位、多侧面、重细节地全面深入探究牧野文化的独特内容、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是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立足河南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掘中原文化特别是牧野文化软实力,呈现出了“视野较为开阔、方向较为集中,牧野文化特征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有意识的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中原文化特别是牧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潜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乡的区位优势提供文化支撑。
文艺理论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工作母机”,该研究方向在叙事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它可以广泛运用到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各层面,本团队通过研究方向整合已初步形成学术研究的显明态势,其研究方法正向牧野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渗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在计算语言学和新乡方方整理两个向度展开。由本团队参与的“汉语篇章结构的资源建设与计算模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资助,新乡方言的整理也在有序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近三年来科研成果斐然,发表论文155篇,其中CSSCI24篇,中文核心48篇,参与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专著29部。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今后工作的目标是跻身省重点学科,为申报硕士点奠定基础,这是我校的一个年轻学科,也是一个富有朝气,充满希望和前途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