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院精神:“百农精神”的当代诠释

2024年09月24日 08:40  点击:[]


 

2009年7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无缝连接来到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工作。一转眼,已经15年了。在河科院的十几年里,我立业、成家、育儿、读博、返校,工作生活也算是丰富多彩。河南科技学院已经慢慢成为我的依靠和底气,科院精神也逐渐成为我工作生活的指引和动力。

我刚来学校的时候,依据我的专业方向,院里安排讲授大四毕业生的课程,考虑到大四实习,课程在九周内集中上完。当时,我又要适应新地方新同事,又面临学生与教师身份的即时转换,还要备完课讲好课,既激动又焦虑。刚开始的工作生活紧张而忙乱。学院领导关爱新教师,及时为我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领导同事主动传授我工作经验,指导我如何上好课。讲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要想讲得好,备课是关键。课堂上四十五分钟,课下却要花费五倍甚至十倍的时间去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讲好一堂课。“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些朴实无华的讲课经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我受益至今。

工作将近十年,感觉知识储备不足、见识和视野亟待拓宽。科院精神鼓励我及许多和我一样的青年人创新进取。学校一直以来都鼓励在职教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学习深造。在当今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教学科研方面找到创新点,发现教学科研的新方向,实现教学科研的新突破。在学校政策的鼓励下,学院领导的支持中,我毅然选择读博。在外读博的日子,比想象中艰难许多。但多年的科院经历,让我能沉住气,不畏难,不怕苦,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挖,积极和导师同门沟通,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在博士论文写作中,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和欧盟案例,一边翻译,一边学习。论文写作中,寻找创新点是最难的。反复看文献,反复修改,调整写作思路,请教导师,一个字、一个标点的耗时一年多完成了将近十七万的博士论文写作。其中的痛与快乐,非亲身不能体验。如今我已博士毕业返校,回顾此段经历,正是科院精神支撑我走过困难重重又收获满满的读博经历。

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教育初心、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河南科技学院,在新时代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创新业创大业的洪流之中,在学校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中形成了鼓舞一代又一代科院人的不断前行的“科院精神”,这是 “百农精神”的当代诠释,在我看来,吃苦耐劳、朴实无华是“百农精神”的底色,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百农精神”的方法,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百农精神”的动力。

科院人有着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艰苦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是科院人身上闪耀的品质。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科学的突破而拼搏。朴实无华,体现了科院人的本真与纯粹。科院人以一颗朴实的心,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张扬、不浮夸,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科院人,以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艰苦创业精神,铸就了辉煌的篇章。

科院人有着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优良工作作风。精耕细作,意味着科院人以极致的专注和严谨,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完美无缺。精益求精,则体现了科院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自我挑战,以卓越为目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科院人以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优良工作作风,为科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科院人有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是科院人前行的动力源泉。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勇于挑战权威,以无畏的勇气探索未知的领域。锐意进取,展现了科院人永不满足、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科院人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以超越自我为目标,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是这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创新意识,让科院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我工作的这么多年,对科院精神从了解到践行,已经融入血肉,转化为日常行动的动力,我为成为科院人而自豪!

(供稿人:张淑苹)

 

上一条: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育人能力 下一条:传承弘扬百农精神,涵养教书育人品德

关闭